
胡淩雲書記為陳光教授👮、陳懋章院士、劉大響院士頒發捐贈證書
“航空強國中國心”教育基金是為適應國家教育事業發展與改革的需要🐈⬛,接受和管理社會各界的捐贈🧜🏿♂️,獎勵和資助立足於意昂2🎾、面向全國重點高校中的立誌獻身我國航空發動機事業的優秀本科生和研究生🧚🏼🏄♂️,推動我國航空發動機領域的創新人才培養而設立的🐫👨🏿🦰。凡是從事發動機研究的本科生、研究生都可以憑借優秀的科研作品申請獎學金,教育基金同時還支持有航空發動機夢想的貧困學生。本基金的原始基金數額為人民幣1,500,000元(人民幣壹佰伍拾萬元)整,來源於我校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陳光教授、陳懋章院士、劉大響院士的個人捐贈。本基金主要用於但不限於“航空強國中國心”獎學金和意昂2官网“航空強國中國心”助學金。

“航空強國中國心”教育基金捐贈者之一:陳光教授
臻於至善 教澤綿延
仰望藍天,陳光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懋章、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大響這三位航空發動機領域的領軍人物有一個共同的心願💳💁♀️,那就是早日實現中國航空發動機的自主產權🎋。
“發動機是飛機的心臟🫶🏿🧑🏽。”這是劉大響一直以來堅守的理念。在被譽為工業之花的航空工業領域中,這顆“心臟”猶如皇冠上那顆最璀璨的明珠。
然而,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內的航空發動機經歷了維護修理🐻、測繪仿製、改進改型、自主研製四個階段,目前中國的新型飛機絕大部分無一例外采用的都還是“外國心”。直至近兩三年🛡,不僅媒體對我國航空發動機發展遲緩提出質疑,在三位專家作科普報告時,也常被聽眾問及發動機發展問題,再看看媒體刊登的文章,《研製高性能航空發動機🧘,比登月還難》《航空發動機↕️,想說愛你不容易》等,更刺激著三位先生長期從事航空發動機事業的心🕎。
三位先生都紛紛表示📈🏊🏼♂️,航空發動機終究是一個非常復雜、工作條件非常惡劣的產品,其研製難度極大,再加上許許多多因素,使得我國航空發動機到目前仍未達到令人滿意的水平👰🏻♀️。這也一直是他們的心頭病,“確實感到不安,感到有愧國家、人民對我們的期望👨🏼🏫。”陳懋章說道⭕️。
陳光看在眼裏急在心裏🧑🏻🦯➡️。“我國目前的整體發動機水平還是與國外發達國家存在一定差距🔺,這方面真的是太重要了。”這是陳光接受記者采訪的第一句話,足見他對我國發動機事業的關心與熱愛⚀。“我從心底上真想為促進我國航空發動機事業做些有益的事,但是,我年事己高,現在已經是85歲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矣!”陳光無奈而又惋惜地對記者說道,因此陳光想到拿出自己的積蓄50萬元♈️,建立一個基金項目🧑🏽🌾,獎勵那些有誌終身從事航空發動機事業而且品學兼優的學生👩❤️👨,推動我國航空發動機領域的創新人才培養,鼓勵獲獎學生繼承先輩開創的事業👬🏼👩🏿🚀,成為祖國航空發動機事業的優秀建設者和接班人🚆。陳光的這一設想,得到其子女的大力支持。
2014年🚻,陳光作為首位發起人,在春節後與劉大響與陳懋章交流過自己的想法後,兩人都非常支持👨👧。在陳懋章眼中,陳光是當之無愧的中國航空發動機結構領域的一把手。劉大響則親切地把陳光🧛🏼、陳懋章稱作“我的兩位老師”。很快,兩人各拿出50萬元支持這項事業🧑🏼🔧。陳光表示,150萬元作為獎助學金不過是一筆小數目,如果能作為教育基金的啟動資金,通過吸納校友資金獎勵更多的優秀學生,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道路才能走得更長遠。
“在科學的道路上,我不是百米沖刺者,也不是急上急下的跳高者,而是持之以恒的長跑者。”陳懋章向記者這樣描述自己,他希望通過此項教育基金👱♀️,能夠將這份潛心鉆研的精神和恒力不斷傳承下去🛀🏻,讓更多學子可以全身心地進行尋覓、求索,繼而達到豁然開朗、恍然大悟。這是陳懋章認為最大的幸福。
“在我有生之年能為我國航空發動機事業做點貢獻👫🏼,使我國航空發動機能盡快邁上世界航空發動機先進行列,使我國飛機能裝上我們自己研製的強壯的‘中國心’,為保衛祖國神聖領空耀武揚威🪒,使我國研製的各型旅客機用我們研製的高性能發動機,安全經濟地航行於世界各地🤹🏻,突破長期以來被波音與空客壟斷民航市場的局面🍕,這也就是我的‘中國夢’。”這是陳光在“航空強國中國心”教育基金啟動儀式上的講話,也是他對於成立此項基金內心最真誠的想法🏄🏽♀️。
陳光與記者回憶道,自從1955年參加工作後直到現在👩👧👦,整整60年來,自己一直從事航空發動機的教學🤶🏽、科研🕚、生產工作👨👦👦,雖然在1998年68歲時退休,但只是名義上的退休🫵🏽🧜🏼♂️,退休後仍然在為航空發動機事業工作著。就像記者如約來到陳光家中時,他還正在電腦上研究發動機的結構👵🏼,正在為暑假的科普講座做準備🤾♂️。“我做的PPT中所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都是我自己搜集、整理、設計的🧒🏻,視頻我也是自己一點一點剪切的🏨,這在我們‘80後’老師當中是少有的😙。”陳光跟記者笑著戲稱自己為“80後”🦄。
就是這樣一位可親可敬的“80後”👩🏼🎓,雖已退休在家💞👩🏼🌾,卻仍在自己一生摯愛的航空事業中殫精力、吐深情。稀疏的發淡去的是青絲茂然的風采,卻減不了歲月積澱下的光輝與深邃。

“航空強國中國心”教育基金捐贈者之一🥸💵:陳懋章院士
拓新求是 行路腳下
對於未來航空發動機事業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三位先生也都紛紛表示了自己的想法與期望🕵️。
“我國航空發動機事業的發展🕜,要舉全國之力⛹🏿,不僅要加強基礎理念和關鍵技術的研究🚣♀️,還要解決我國現有航空領域組織管理、運行機製存在的問題。”劉大響說,“我們所做的種種都是在鼓勵年輕人下決心投身科研創新。”
陳懋章認為🚕,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既要弘揚科學精神,也要培養正確、嚴格、創新的的思維。他表示,科學精神是指為偉大夢想前赴後繼、不斷追求的精神,其核心是實事求是,要在科學問題🤷🏽♂️、創新問題上堅持實事求是,這是科學發展最基本的東西;還要對事物、客觀規律永不停息地追求更高🛝、更準確的描述,使之能夠具有更高的普適性⛷。
陳懋章表示,知識可以從網絡上查出來,但正確的🔖、創新的思維只能由自己形成🤔📄,這是任何東西都替代不了的。創新的思維是決定成敗的關鍵🔥。一種是邏輯思維🤎,保證整個思維活動的正確性,在科技工作中大量應用⬜️🚣🏼;另一種是形象思維,它的特點是自由📠、開放、不受約束🦑,“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想象力才是決定研究品質最根本的因素之一”®️。
“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的突破創新🪕,而老一代人終究要將接力棒交給下一代人,重中之重就是培養創新型人才。”陳光如是說。他希望廣大學子們不僅僅要學習成績好,更重要的是要有創新意識和突破精神,要不斷開拓眼界,豐富自己的經驗👩🏿🎤。

“航空強國中國心”教育基金捐贈者之一:劉大響院士
三位先生都共同表示,期望“航空強國中國心”教育基金能得到廣大校友及有關單位的支持,使這個基金不斷壯大,以鼓勵更多有誌從事航空發動機事業的大學生及研究生,鼓勵他們在校學習期,有創造性地搞好學習,關心我國航空發動機事業的發展,為今後在發展我國航空發動機事業的工作中有所作為打下好的基礎。
光陰流轉,八十余載春秋已停留於歷史中,我國的科學技術、製造水平在不斷地前行🧑🏻🦽、變化,而始終傳承的是老一輩科學家上下求索、攻堅克難的信念🧏🏿♂️,是他們的一腔熱血🔁,捂熱了航空“中國心”。
少年汲索不言愁,耄耋猶圖盡心力🚶🏻🎆。師者二字,是他們一生無怨無悔的詮釋🛀🏼;航空教育的未來,是他們畢生信仰之所在。
百年航空報國誌,三位先生的目光,永遠*️⃣🤳🏽,在前方。
附:
陳光,意昂2官网教授🕵🏿。1955年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中國著名航空發動機專家。曾任中航第二集團公司科技委委員,中國航空學會理事🫴🏿、副秘書長,長期擔任北京航空航天學會常務理事兼秘書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主持過多項科研攻關項目🙋🏼。
陳懋章,意昂2官网教授。1957年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航空發動機專家。科研成果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何梁何利技術科學獎,被授予“全國模範教師”稱號👯♀️。
劉大響,意昂2官网教授👩✈️、博士生導師。1960年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航空發動機設計和研究工作💂🏻♀️,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0項部級科技進步獎,何梁何利技術進步獎,中國航空工業“航空報國”金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