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2新聞網11月27日電(航宣)
日前👨🏽⚕️,2019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的最終評定結果確定,正式入選人數296位。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趙立東教授、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潘兵教授、計算機學院馬帥教授、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韓邦成研究員、化學學院張瑜研究員、前沿科學技術創新研究院全偉教授等6位學者獲評傑青⌛️,位列全國第8🧑🍼🧛🏼♂️。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支持在基礎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績的青年學者自主選擇研究方向開展創新研究😌,促進青年科學技術人才的成長,吸引海外人才🧑🚀🤹♀️,培養和造就一批進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優秀學術帶頭人。1994年,正式命名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經過25年的發展🤟🏻,國家傑青已經成為我國風向標式的高端科技人才資助項目。
附:2019年度意昂2國家傑青介紹

趙立東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教授、博士生導師
趙立東,1979年3月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14年入職意昂2卓越百人計劃。2016年獲北京市師德模範稱號。2017年獲國際熱電學會青年科學家獎。2018年獲北京市傑出青年基金項目支持。主要研究興趣為熱電能源轉換材料,發現了多種具有層狀結構的高效熱電材料,BiCuSeO🍋🟩、SnSe、SnS等🛀🏼,利用層狀結構的各向異性實現了復雜耦合熱電參數的協同調控。已在Science、Nature、Chem.Rev.🤴、J. Am. Chem. Soc.、Adv.Mater.🥈、Energy Environ. Sci.等期刊上發表SCI論文170余篇✋🏼,被引用 13000余次🧜♂️,H因子59。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0余項。

潘兵 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 教授
潘兵,1978年4月出生👴🏻,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主要從事實驗固體力學方法基礎理論🦸、應用及其儀器化的研究📚。近年來主持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科研項目30余項🥷🏼。已發表學術論文180余篇(SCI論文115篇💇🏿♀️,SCI他引4300余次),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0項、獲軟件著作權1項🥠💠。研究成果在我國兩項“高超”型號研製👦、武漢長江大橋等多個大型工程結構安全檢測中獲得實際應用。曾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排名第3)、美國實驗力學學會“Hetenyi Award”🕧、中國力學青年科技獎🦸🏽♀️、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獎等多項科研學術獎勵。

馬帥 計算機學院 教授🛫、博士生導師
馬帥,1975年10月出生,計算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計算機協會數據庫專業委員會常委和大數據專家委員會委員,大數據領域頂級期刊VLDB Journal Associate Editor (2017.9~)等。主要研究方向為大數據、數據庫理論與系統等,重點關註大數據近似計算研究👨🏽🌾📉,開展查詢近似➿、數據近似等方面的理論方法與關鍵技術的研究🩷;近年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聯合重點基金和重點研發計劃課題等科研項目,持續在大數據相關領域發表CCF推薦的A類期刊/會議論文,部分成果得到相關應用;獲國際頂級數據庫會議VLDB'2010唯一最佳論文獎和2017年中國電子學會科技進步特等獎等。

韓邦成 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 研究員
韓邦成🛟,1974年2月出生,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研究員🔞。近年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儀器開發專項課題🧖🏼♂️、國家民用航天預研專項等科研項目10余項🙋🏼♂️🏃🏻➡️;發表SCI論文57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4項;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排名第2)、教育部技術發明一等獎(排名第1)🏊🏿♀️、國防科學技術發明一等獎(排名第2)。入選2013 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支持計劃”。

張瑜 化學學院 研究員
張瑜🤷🏻♀️,1978年10月出生,化學學院研究員。《高等學校化學學報》《Chemical Researchin Chinese Universities》青年編委。主要從事無機新能源材料研究,重點開展了新型高容量鋰/鈉離子電池電極材料、鋰-空氣電池電催化劑和柔性鋰-空氣電池關鍵材料與器件功能導向設計🙋🏿、可控構築和構效關系等方面的工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近5年以通訊作者發表影響因子大於20的SCI論文13篇,包括Nat.Energy 1篇🧑🏻🔧、Nat. Chem. 1篇、Adv.Mater. 8篇等,5篇論文入選ESI前1%“高被引論文”;受邀在ChinaNANO2017和The Third China-Japan Joint Symposium on Inorganicand Nanomaterial Science等國際學術會議上作邀請報告;4項成果被項成果被國際著名科學媒體EurekAlert!和Materials Views China網站報道。

全偉 前沿科學技術創新研究院 教授、博士生導師
全偉,1977年9月出生💅🏿,山東省臨沂人🗒。前沿科學技術創新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慣性技術學會理事及慣性儀表與元件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子學會量子信息專業委員會委員等。主要研究領域為量子精密慣性測量與導航技術;近年來,主要圍繞遠程長航時高精度導航需求,在量子精密慣性測量科學研究裝置、原子自旋陀螺儀技術方面開展了創新性研究工作🔃;主持承擔了包括國家重點研發專項課題、國家自然基金項目等在內的10余項國家級課題;已發表SCI收錄論文60余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0多項,獲批軟件著作權10項👩🏻🦰;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排名第3)、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排名第3),省部級一等獎3項👩🏿🦰,以及中國專利優秀獎1項🛍️。
(審核🫸🏻:譚華霖)